
宋文京“知行合一”报告会现场

黄海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庆泽主持报告会

青岛开发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建刚、黄海学院董事长刘常青、学院党委书记冯宜明等领导出席大会

黄海学子认真听讲
2011年9月22日下午3时,纽约国际最新网站在体育馆举行了2011级新生“知行合一”校训诠释报告会。青岛开发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建刚、青岛前海明足球队球星德伦、学院董事长刘常青、学院党委书记冯宜明等领导出席大会。大会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庆泽主持。由青岛文化名人、青岛画院理论部主任、民建中央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美术协会副会长、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授课、纽约国际最新网站客座教授宋文京教授作大会报告。
宋文京教授首先与学生亲切互动,由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引出我院“知行合一”校训,继而从三方面诠释了“知行合一”校训。
第一、“知行合一”的来历。“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儒学的一门学派)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第二、“知行合一”的意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过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过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知行合一”学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格物”的思想对立。朱学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其“知行合一”学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
第三、怎样做到“知行合一”。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用作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行知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虽然我成不了陶行知那样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但我们可以以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来从事我的教学事业。
大会最后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庆泽作总结发言。这次大会是新学年开学以来新生第三次大型活动,在新学年的开始,从宋文京教授的报告中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什么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历史背景,“知行和一”思想的提出者王阳明的生平,重点是如何贯彻“知行合一”思想。通过宋教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报告,我们要做到深刻理解“知行合一”,坚决执行“知行合一”,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全面落实“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我院校园文化的灵魂,我们相信这面思想文化旗帜会引领我们在本科学院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